李庄古镇导游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古镇李庄参观游 览。我是本次游览的导游 XXX,很高兴能作为李庄人民的代表陪同大 家一起走进李庄,领略李庄的魅力。(欢迎词可以根据接待不同的对 象自由发挥)本次游览的景点依次为:旋螺殿——同济广场——东岳庙——张 家祠——羊街——祖师殿——席子巷——慧光寺——魁星阁。游览的 时间约为 2.5 小时。一、旋螺殿旋螺殿又名文昌宫,为明代所建,坐落在李庄镇南 2.5 公里石牛 山下一巨石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始建,清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均有培修。本殿为形如旋螺的古建筑,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 25 米,屋面 铺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 米。殿内结构 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 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 附梁枋,8 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 8 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 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 8 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 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 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
其左侧 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呈网目状,并向右旋转, 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殿内槛墙有清代碑刻5 通,内容多为记述历 代培修旋螺殿的情况。在殿内第一层二井口柱间抬梁上有 “明万历二 十四年丙申八月殿成”题记。20 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莫宗江曾对殿进行 考察,在《中国营造学社》七卷一期上,撰文称该建筑“梁柱结构之 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1956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 05 月 25 日旋螺殿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名单。说到这旋螺殿,其实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在石牛山上 住了一位勤劳、善良、孝顺的青年,人称宋乙哥、他幼年丧父,亦无 兄弟姐妹,仅有一双目失明老母亲与之相依为命。只因家道贫寒,终1 年辛劳所得,仅够母子糊口度日,虽已到婚配年龄,却无媒人上门撮 合,依旧形单影只出入柴扉。有一天宋乙哥又和往常一样,将衣物等 拿到龙凼边上洗涤。正当他埋头忙不迭地将衣物放在石头上搓揉锤踩 之际,忽见一个硕大田螺已爬至潭边,在宋乙哥的脚下徘徊不去,宋 乙哥一见,顿生怜悯之心,恐被他人拾去充作腹内之物,于是便躬身 将田螺拾起抛向潭心。
不久田螺又至,又抛。如是三五次后,于是他 就将田螺带回家养在水缸里。随后,他依旧每日外出耕作和砍柴,可是每次回家,总见桌上摆 放着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床上放着折叠整齐的洗净衣服。问是否母 亲所为,母亲也摇头说不知。宋乙哥以为是乡邻们对自己的帮助,可 时日稍长,每天依然还是衣净、饭熟、菜香。宋乙哥心想应该好好谢 谢这热心人,可是去左邻右舍逐一打听,乡邻们都均说不知此事,他 好生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起了个大早,收拾好砍柴家伙, 告辞老母便掩上家门上山砍柴,他在路上是前思后想,越想此事越奇 怪,越想越觉得蹊跷难解,决定从半路上返回家中看个究竟,问个明 白,看是谁在暗中帮助他们母子,以便好当面感谢人家。当他蹑手蹑脚走进家门口,从门缝中隐隐望去,只见水缸中冉冉 升起一股白气,俄顷白气便化作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但见她十分麻 利地生火做饭,料理家务,埋头干得有条不紊,全然不觉此时门外有 一双十分惊奇的眼睛在窥视着她。宋乙哥看了多时,猛地推门而入, 那姑娘吃了一惊,急欲抽身往水缸方向奔去。说时迟那时快,宋乙哥 连忙用盖子将水缸盖得严严实实,姑娘一见已无路可去,便窘红着粉 脸低头无语。还是宋乙哥先施一礼打破僵局道:“多谢仙姑多日帮助, 小可深受恩惠,感激不尽,不知仙姑是何方神仙下界,为何施助于 我?”姑娘含羞带涩、微启樱唇倒:“我是乃石牛山下龙凼中修炼得 道的田螺,每天见你十分勤劳和孝顺娘亲,暗生敬慕之心,又蒙你爱 怜携回家中得以庇护,故不揣冒昧,愿为你洗衣浆裳,引火做饭呢, 料理家务作谢。
”从此,田螺姑娘就在宋乙哥家住下,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但时 间一久,宋氏家族中一些人总觉得田螺姑娘有些来路不明,于宋氏门 风有损,族内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议一番后,一致将田螺姑娘假托 为梓潼帝君之女下凡,认为应建一殿堂来供奉帝君的神位,享受人间 香火。在族人的倡导资助下,很快便在石牛山嘴上建起一座巍峨挺拔 的文昌宫(即后来的旋螺殿),并镌刻石碑已纪其事,这就是前面提2 到的“万历丙申岁,修建文昌宫”那首小诗。随后就有了今天 的旋螺殿。二、同济广场沿着同济大道,我们来到了同济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的这块纪念 碑就是国难期间寓居李庄的同济学人为感谢李庄古镇当年的无私帮 助,在东岳庙的门前广场所设同济大学纪念碑。李庄同济纪念广场、纪念碑落成于2006年6月2 日。该广场及 纪念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筹 资、设计、建设。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占地800平方米,由两大设计院 多名专家精心设计并捐资修建。广场从东岳庙门前台阶起,面向长江 呈下开放式,这座代表抗战精神的风帆型不锈钢与青石纪念碑与东岳 庙遥遥相望,寓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 深深刻上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一直“走”到李 庄,“走”过抗战,走向未来。
纪念碑中碑体全部在上海制作完成, 最后运送到李庄安装。好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让我们逆着同济 的足迹往回走,仿佛时光倒流一般,一同走进六十多年前那段不平凡 的历史。三、东岳庙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庄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东岳庙。东岳 庙位于李庄古镇的西面,建于清道光7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由岱宗殿、玉皇楼、关圣殿和十殿阎罗组成,为木、石、砖结构建筑, 供奉的是东岳大帝。抗战时期,迁驻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设立在此。6年间工学院 共毕业近700名学生,日后很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我们 现在看到的正大门右侧这块纪念碑,是当年从该校毕业、现定居美国 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和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兆南共同所立, 上书“同济工学院旧址”。说到这东岳庙,据说是旧时的李庄人民为 了祭奠东岳大帝而建,东岳大帝就是在神话传说《封神榜》中所描述 的商朝大员黄飞虎。我们在东岳庙的石门坊上至今仍能找到颂扬东岳 大帝的对联:“丙地东皇,万物资其长养;甲宫南面,群黎荷乃帲幪。” 传说中,东岳大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必须做到铁面无私,坚 持惩恶扬善。人间万物,包括善良百姓他都要“资”助其成长和培养, 以显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下片的大概意思是指:善良的老百 姓能在东岳大帝的庇护下过着平安祥和的日子,是很感谢他的恩惠3 的。
走进前殿,我们抬头便可以看到东岳庙前殿的梁木,上面至今可 以清晰的看见“清道光七年”等字样。请将目光往下移,眼前这幅巨 大的中国地图,就清晰地反映了国难时期,同济大学的选址、迁址的 过程。前线的硝烟越来越浓,昆明上空的轰炸越来越密。西迁的逃亡者 丢开手里的工作,频频地躲避空袭。同济高职机械科的学生项瑞荣在 一次空袭中被日本人在小坝附近炸死。噩耗传来,人们惊恐悲愤。同济大学的建校计划戛然而止,并打算往四川迁移,已向在川校 友发出助寻找校址的函件。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和体质人类学所等单位也 在酝酿搬迁。据说,傅斯年希望这次能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是抗战爆发后的内迁厂,厂长钱子宁是个热 心人。他收到同济发出的电文后,马上开始为母校选址,八方考察, 四处托人。那时,公路运输状况不好,交通看好水路。钱子宁的首选 目标是江边城市。重庆沿江而上,经泸州转沱江,经宜宾转岷江,过 合川溯嘉陵江……沿江大码头已人满为患,且频遭日机轰炸。该上哪 里去找这方清静之地?那天,四川南溪县李庄(今属宜宾翠屏区)的士绅罗伯希、王云 伯正在县城吃茶。听茶客们谈起,日本人占领了湘、鄂、桂,云南也 开始吃紧,逃难昆明的机构又要转移,先遣人员已来川选址。
南溪清静,但当地政要及一般士绅,拱手婉拒。当官的多一事不 如少一事,士绅贤达担心的是“外来人”会破坏乡风民俗,也有住家 户担心莫把小菜买贵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伯希、王云伯马上嗅出这是个千载难逢 的好机会。二人推开茶碗,马不停蹄赶回李庄,向众人传递消息。罗伯希首先禀报长辈罗南陔。罗南陔是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 人称罗老表,是个儒雅又有威仪的角色。那天,他听了罗伯希的叙说, 立即约请了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全 镇名流,齐聚羊街8号府邸商议。那天,山山岭岭各乡各保就邀邀约约,齐聚长茶馆,共商支持抗 战,欢迎“下江人”落籍李庄——这一历史上的头等大事。几天之后,罗伯希、李清泉代表李庄各界,乘船到宜宾去请钱子 宁。闻讯后,钱子宁有喜有疑。最大的疑点是李庄有情,不知同济是4 否中意。但一到李庄,看了山川形势,考察了民风民情,钱子宁心中 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了与钱子宁的初步洽商,罗南陔等人还草拟了 一封十六字的欢迎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 给。”随即,又写了几份函件,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 民情等方面逐一介绍,分致同济大学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中 央研究院。
同济派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等赴川筹备迁移事 宜。教育部长兼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也把这一情况通知了驻昆明 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单位。史语所副研究员芮逸夫、凌纯声等也随即赶来,他们对李庄一见 钟情,在礼数有加的宴席或茶座上,一一商议妥迁移的诸多事宜。风 起于青萍之末。一个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行动,悄然开始。于是 同济大学的搬迁从1940年10月开始。走川滇路,或滇公路入川,都 得越乌蒙山脉。山高路险,汽车常出事,客货运输非常困难。 1943 年3月4 日,一辆运输同济大学测量仪器的货车就在贵州威宁附近车 毁人亡,损失惨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和体质人类学所也从 1940 年秋分期分批迁往李庄。请跟随我的脚步,来看一下这幅地图 后面,“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十六字, 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李庄的命运。再往里走,就是丙灵殿了。据说是供奉黄飞虎的儿子黄丛化的, 他也是助周灭纣的一员大将。抗战期间,李庄人民为了给同济大学提供办学场所,将供奉于内 的神相割成小块掩埋于庙外。1940 年冬,从云南昆明迁来李庄的同 济大学工学院就最先设在东岳庙内,此与同时,同济大学迁至李庄后 也是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了上课的钟声。
在这丙灵殿两边主墙上的窗户 就是当年同济大学的学子在此上课期间,为了采光而特意开凿的。在丙灵殿的后面是玉皇楼,大家可以看到在玉皇楼和丙灵殿都有 很大份量的木雕艺术品作为装饰之用,这些作品多采用深度浮雕和镂 空雕。其刀法十分娴熟,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特别是玉皇楼的承檐 撑拱,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反映了古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和 建筑风格,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结晶,虽然在“文革” 破“四旧”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仍旧保存较为完好。1945 年,同济大学增设了法学院,玉皇楼就是当年法学院的教室。最后一个殿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岱宗殿,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殿的与5 众不同之处。它采用了很多粗大的石柱做主梁,看着这些在古代陆路 交通不发达的艰难情况下,全凭劳动人民体力运来的粗大石柱,不得 不让我们叹为观止。同济大学工学院在李庄期间,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 全镇的照明供电,后经同济大学与宜宾马鞍石电厂协商,牵电至李庄, 最终使李庄比县城南溪早近10年用上电灯照明和机器打米,受到了 李庄群众的欢迎。1946 年同济大学迁回上海后,四川省立宜宾师范学校由李庄下 坝迁入了东岳庙继续办学至解放后一年才迁返宜宾;随后,李庄中学 由张家祠迁入东岳庙内继续办学至上世纪80年代。
四、张家祠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叫张家祠。张家祠是李庄望族张家的宗祠, 位于李庄羊街临长江边,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4000 平方米。我们 所看到的这块牌匾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罗哲文所提字。罗哲文先生 是全国文物专家组组长,在建筑界相当于其先师梁思成,也是属于泰 山北斗地位的人物。张家祠由前殿、后殿、厢房组成。祠内原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 的50扇窗页(现存24扇),每扇长2米、宽0.6米,每页窗面上都 雕刻着形态不一的两只仙鹤,四周以镂空雕刻出线条流畅、动感十足 的祥云衬托,共有100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所以称它为“百鹤祥云窗”。 其中一部分祥云图案中,还隐隐刻出成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 眼、颈历历可辨,窗页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风、奇 花异草等,共同组成协调美观的画面。据说,张家以每扇窗页纹银 14 两请工艺高超的匠人雕刻,而当 时一个正一品官员1个月的俸银才 15两。张家祠下厅房,原有包弼 臣手书的,张氏宗祠“匾额,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书写的”宏我汉京 “的匾额。这两张匾额衬出张家祠的超凡气度。可惜的是,这两块匾 额今已不存。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 多箱故宫国宝 级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李庄,在这里存放了整整6 年。
1943年,国立 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还联合在张家祠 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连文坛巨匠郭 沫若、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参观。这次展览,使李庄人大开眼界, 同时消除了李庄百姓对同济医科大学杀人、吃人的谣传。现这里已经6 辟成中国李庄抗战文化纪念馆,请大家随我进入参观。五、羊街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石板小街就叫做羊街,又名羊市街,古时为 牛羊交易市场,小街内有刘、胡、王家等数个民居四合小院,石门坊 上所刻对联,内容或为家训,或为写景,或为抒怀,均耐读、可玩味。1、胡家院大家请看,这里的门楣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写道:涪水桂轮地灵 钥户,花庄鹿,光泽遗芬。这八个字写出了李庄所在的地理位置环境 是有水(涪水)、有山(桂轮山),而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军事 的角度讲,李庄又是宜宾和南溪的门户,犹如锁孔一般重要。这里的 涪水是指李庄北岸长江下游约三公里的一条小河,最早叫福溪,后诸 葛亮南征时被改为服溪。而在北宋时,大诗人黄庭坚在宜宾期间,曾 多次到李庄一带游览买醉,又挥毫题下“大桂轮山”四字,又将服溪 改为涪溪。下联总体是在夸奖胡家院内“死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青之草” 的美景。胡家院现为“长江航运馆”。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 一大长河,被誉为是孕育中国的母亲河。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历 史悠久。该航运馆通过文字、图片、文物对长江航运历史的介绍,清 晰地展现了长江航运的发展既是一段浓郁的民情风俗史,也是社会发 展变革的进步史。接下来请随我进入参观游览!
上一篇:天津海河外滩公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