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求索神舟与月共辉,航天精神你我共勉”。
北京时间十月十六日0时23分53秒,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有这样一张发射升空的照片,在夜晚的背景下,神舟十三号的运载火箭尾焰划过夜空,与月亮一同发出黄晕,一锐意一柔和,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中外网友的浪漫遐思。
看着船月共照,想起昨夕的蹒跚求索。18年前的十月十六日,神州五号执行了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将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上了天;今年的十月十六日,神舟十三号执行了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 ,它标志着我国的空间站技术取得了不输国际的地位,中国航天在空间站领域成为领航者之一。据报道,国际空间站原本的设计寿命只有三十年,近日常有老化带来的紧急情况;而年轻的中国新空间站很可能成为太空人们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家。
在“飞天”竞赛中取得部分先进让我们振奋,让我们的求胜激情无比兴奋。一直以来,我们喊着求胜的口号,务求赶上其他国家,并超越其他国家。但是同学们,我们从中国航天中汲取的精神不应只是笼统的“求胜于人”的热忱,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在今日光彩前的风雨艰辛和与我们相较更先进者的不小差距。民族自豪感冷却以后,沉淀下来的是务实创新,务求精进的载人航天精神。
人民日报多年前曾用四个“特别能”,高度概括了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航天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落后于其他航天大国几十年。创业以来,筚路蓝缕,用低投入产出了高效益。这离不开航天技术人员的不辞辛劳,以苦为乐和主动的以岗位为家,披星戴月;这也离不开宇航员们对自己的苛刻标准,对魔鬼训练的主动配合。一篇关于宇航员幕后训练的报道将一个红色的按钮放在封面,讲述了超重耐力训练的艰苦。在离心机中,宇航员要负荷8倍以上的重力,而普通人的上限是3倍。过程中,训练者常常止不住流泪,面部肌肉变形,脑部缺氧缺血,甚至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各种技术动作。他们的手边一直有一个红色按钮,在坚持不住时可以按下以停止训练——但1998年,航天员大队创队以来,没有一个人按下过这个红色按钮:天上的航天人与地上的航天人都用亲身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航天精神是创新求索的精神。此次神州十三号飞行任务航天员之一的王亚平说:“成为航天员后,我发现自己做了很多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同学们可能对她在神州十号任务的太空授课印象深刻,那场水球实验便将她的话尽显——水球极易破裂,各方都犹豫是否要进行实验,而王亚平凭借大胆的手法、细心的操作打消了地面支持团队的担心,完美地呈现了难度最高的水球实验。本次任务的另一名航天员翟志刚也是家喻户晓,他在中国第一次太空行走中的“我已出仓,感觉良好”更是网友心目中的“名场面”。但在他说出这句略带诙谐的汇报前,飞船太空行走模块一度出现紧急情况,翟志刚与另一名队友随即决定冒险使用自创的方式解决,抱着“献出生命也要让中国航天走一步”的觉悟走出了舱门。害怕风险便难以突破,而航天员们抱着攻克难题的斗志,带着奉献自己的觉悟,亲身演绎了创新求索的航天精神。
摆脱了“打败某国”的狂热口号之后,我们立刻就能认识到刺激航天事业飞速前进的动力,当然不是迷茫的求胜之音,而是成就后那默默的,一代代航天人始终贯彻的航天精神。我们在太空里点亮的一切都是在航天精神支撑下“拼命干,狠命干”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同学们,我们既要为祖国的丰硕成果欢欣鼓舞,也要保持清醒,不被盲目的胜负欲冲昏头脑,发出自强自胜的号召——而不是求胜于人的口号。
在中国航天事业中,载人航天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自强自胜”精神的深度总结。希望这航天精神能在同学们心底里留下火种。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愿大家都能借着神舟十三号的火光,从航天精神中汲取自胜的力量,用在今后的每一天里,无休止地锻炼自己。愿大家都能在高考中水到渠成地金榜题名。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上一篇:关于感动的演讲稿
下一篇:勤奋学习演讲稿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