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绣球(5月18日摄);右图为广西靖西市新靖镇居民在交流绣球制作技艺(2018年5月15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铜鼓(5月18日摄);下图为在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扛着铜鼓前去参加“蚂拐节”活动(2017年2月28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瑶族长鼓(5月18日摄);下图为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村民手敲长鼓欢歌起舞(2018年8月1日摄) 。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壮医药线(5月18日摄);下图为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蒋桂江医生用壮医药线为患者治疗(2018年9月7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侗族刺绣作品(5月18日摄);下图为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村民交流侗族刺绣技艺(2017年2月22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雕塑作品,展示的是广西钦州坭兴陶生产场景(5月18日摄);下图为在广西钦州市,工艺美术师黄海基(左一)在工作室创作坭兴陶作品(2018年10月9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雕塑作品,展示的是苗族群众吹芦笙的场景(5月18日摄);下图为在位于南宁市的广西民族村,两名苗族男子在吹芦笙(2018年4月18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侗族风雨桥模型(5月18日摄);下图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风雨桥(2016年12月7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一组雕塑,展示的是广西宾阳县舞炮龙的场景(5月18日摄);下图为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当地群众在舞炮龙(2017年2月7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毛南族傩面(5月18日摄);下图为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江口村,村民方文展在雕刻毛南族傩面(2018年7月25日摄)。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看到的不仅是展品,也是被记录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探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追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